新能源洗牌2024(被低估的新能源股)

日期:2024-05-04 10:43:35 作者:汽车   能源

新能源洗牌2024(被低估的新能源股)

今天给各位分享新能源洗牌2024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被低估的新能源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危中有机,2024年汽车经销商将迎来新曙光
  2. 「观察」2023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应该是优胜劣汰
  3. 洗牌愈发加速,价格战将继续,2024年中国车市10个预判

一、危中有机,2024年汽车经销商将迎来新曙光

——本文系《二师兄研究所》第92期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了2170.3万辆,同比增长5.6%。

要知道,年初乘联会预测的是今年中国车市会零增长,这个表现可以说是超预期了。

那么,那些与汽车产业有关的,是不是都吃到肉了呢?

至少,很多汽车经销商不是这样。

看经销商的生存状况如何,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指标:库存系数。

这儿展开多聊几句:一般情况下,库存系数在1.8-1.2之间,属于合理范围;库存系数大于1.5,就超过了警戒线;库存系数大于2.5,说明经销商库存过高,经营压力和风险都比较大。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11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43,低于1.5的警戒线。

这似乎可以说明,汽车经销商的日子有点缓过来了,因为库存系数反应的是经销商资金占用效率、库存去化周期以及抗风险能力。

但这份调查也显示,今年前11个月,仅有6月份和11月份两个月的时间,经销商的库存系数在1.5以下。如果以整年为指标的话,汽车经销商今年的状况不容乐观。

有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超过50%,是2016年以来亏损比例最高的年份。

这个数字,与2023年8月份《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给出的数字基本吻合。

这说明:经过半年的时间,汽车经销商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

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经销模式,仍是以4S店为主,但从2017年开始,这种模式就已经压力山大,亏损比例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2020年-2022年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共有超过5000家4S店退网。

进入2023年,传统汽车经销商的经营状况更加恶劣,它们受到了双重挤压。

目前大多数传统车企经销商都依靠传统燃油车而存活,但传统燃油车今年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所谓库存,存的主要就是卖不出去的燃油车。

虽然燃油车的存量依然庞大,但仅靠老用户的日常维护、保养,是很难让4S店持续运转的。

其次,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抢走了传统燃油车的用户。

经销商一方面需要消化巨大的燃油车库存,另一方面却又很难吃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增量。

那么,传统汽车经销商有没有可能向新能源经销商转型呢?

首先,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大相径庭,销售、售后模式自然也有很大差别,销售人员培训、技术团队建设、售后服务方式都要进行大调整,这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家丰田的大型经销商,会在短期内转型成新能源经销商吗?

很难,因为成本太高,这和丰田很难快速转型成新能源厂商是一样的道理。

其次,新能源时代,汽车厂商对销售渠道进行了重大调整,传统的汽车经销商就算它愿意转型,可能也没那么多机会。

比亚迪旗下高端子品牌腾势、仰望、方程豹基本采用直营店模式,海洋网中也有大约20%渠道是比亚迪直营。

除此之外,特斯拉、理想、蔚来也是直营,小鹏汽车采取的亦是“重直营、轻加盟”的模式。

汽车经销商属于汽车行业的配套,它们的走势与汽车市场的表现息息相关。

2024年汽车市场洗牌将进一步加剧,汽车经销商圈子也会迎来狂风暴雨。

这要看明年哪些汽车品牌会率先扛不住!

2023年,讴歌、雷诺、Jeep、三菱都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但这些只是小角色,属于第一批被淘汰的。

2024年,可能就轮到那些大牌子了。

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一汽丰田宣布减产,广汽本田宣布进行25年来的首次裁员,日产今年一年下滑幅度达到了28.66%。

而这些,还是目前车市中混得比较好的品牌。

至于那些二线合资厂商,例如雪佛兰、起亚、现代等等,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听到它们发布重磅新车的消息了?

2024年传统合资厂商的销量规模将会进一步萎缩。今年没来得及或者不舍得“走”的传统经销商,明年可能要下定决心离场了。

就像传统汽车厂商一样,传统汽车经销商也会转型,2024年,某些翻身机会可能就会出现。

举个例子,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就悄悄地被不少新能源厂商捡起。

7月份,小鹏汽车开放经销商加盟授权;随后,市场又传出了蔚来接触国内头部汽车经销商,将阿尔卑斯子品牌交给传统经销商来销售的消息。

再看零跑汽车,经销商门店占比高达86%,贡献90%的销量。

更早之前,特斯拉也曾经传出过探索“4S店模式”的消息。

直营店里边也有低效、低质的,加盟店里边也有精英,对汽车厂商来说,扬长避短才是最理性的。

随着销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它们或许也将会给经销商带来更多机会。

除此之外,吉利、埃安、长安、长城、奇瑞等厂商在转型成功之后,也倾向于寻找传统经销商。

新能源市场将在2024年进一步扩容,预计将在1000万辆以上,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增量或将成为汽车总体增长的全部担当。

这个机会,传统经销商真的抓不住么?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能源汽车厂商在转型,汽车经销商也在转型。2023年1-11月份,埃安、吉利、五菱、长安、理想的新能源销量都突破30万辆,那么,传统经销商中难道就不会出现几个成功转型的精英吗?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二师兄玩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二、「观察」2023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应该是优胜劣汰

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比亚迪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传统国内外大厂也是毫不犹豫,向新能源市场积极靠拢;新能源车型也是基本做到了全覆盖,SUV、轿跑、MPV等等,应有尽有。

虽然市场已经在走向成熟,但新能源车企还在一个一个往外冒、新车还在一款一款的推,那么2023年还会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的一年吗?可能不会,因为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剩下的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

自2010年起,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单车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国家新能源车购置补贴。但这一政策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汽车行业讲究规模效益,在一定范围内,产量越大,成本降低越多。国补的取消将加速已经具有规模化效益的车企获得更加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已经落后的车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市场真正进入到了优胜劣汰的环节。

没有形成规模前,车企的亏损是惊人的。已经上市的“蔚小理”去年仍是动辄几十上百亿的亏损;还没有上市的其他新势力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还在跑步进场的小米、百度等将直接面对红海市场。

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前景诱人,但是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往往只能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国内蛋糕就这么大,如日中天的比亚迪就已经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一的新能源市场,以此态势发展,众多合资品牌将率先出局。而伴随着强势品牌的强势之举,销量不好的车企将不得不断臂求生,因为销量和利润挂钩,而利润和人员挂钩,裁员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条路上,注定很多中小企业将被淘汰。

自疫情以来,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上涨,已经让车企很受伤,而能解决如此庞大的供应链的企业少之又少,这就决定了能不能占据市场先机。没有市场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面临停产,注定会被淘汰。

前文提到,随着国补取消,叠加经济预期让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车企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动力电池成本依然占到一辆车40%左右,2023年动力电池的成本依然很难降下来。

涨价,消费者不买账;不涨价,单车利率将进一步下降,盈利之路越来越漫长,卖一辆亏一辆,越卖越亏,投资人不乐意。一部分实力不够的车企自然苦不堪言。

以前都说说造电动车的门槛低,是因为电动车结构简单,造出来容易。但是把车卖出去,而且能保证长久不衰的卖车,很难。

特斯拉2003年成立,2020年,特斯拉实现营收315.36亿美元,下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21亿美元,由2019年亏损8.62亿美元转向盈利,这也是特斯拉成立17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强如特斯拉花了17年,在2020年才盈利,这还要包括卖积分和政府补贴收入,这一年特斯拉卖了50万辆电动车。

那些还没有把车造出来的,或者还没有卖几辆的,2023年都会很难,会面临退出的境地。这个市场玩家已经够多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也低了。

随着消费主力变更,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崛起,新能源汽车的外观和内饰等要与年轻消费人群的主流价值观匹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客户的喜欢,才能更大程度促进车辆的销售;

除此之外,实用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高性价比的汽车也会得到更多的用户,华而不实将很难走远。国产新能源汽车在这些方面确实是走在前列,所以对传统合资、高端品牌有较大的冲击。

但自主品牌仍需注意,消费者今天能接受一个从没听说过的新势力品牌,意味着明天也能接受另一个没听说过的牌子,只要价格合适。所以车企一方面需要把产品造好、控制成本、打响品牌,还需要学会迎合消费者才行。

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

随着产业发展一步步推进,以自动驾驶为中心的整车智能化重要性越发凸显。虽然很多人都对整车智能化和高阶辅助驾驶的未来怀有疑虑。但必须承认,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整车智能化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成为必需品。

目前,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正处在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过渡期,进入下半程后未能成功转型的车企将加速淘汰。进一步说,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必将甚至已经成为智能化赛道拼杀的重点。

之前,小鹏和华为都推送了城区高阶辅助驾驶,两家的效果都相当惊艳。而能够正式上路,说明技术和政策上都没有硬性障碍了。量产车在城区日常驾驶场景下不断积累数据,长期价值巨大。

所以下一步就很明确:让城区辅助驾驶支持更多城市。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绝大多数里程都是日常城区驾驶,只要尽早完成主要城市覆盖,消费者感知和体验就会有极大提升。

必须承认,目前所有高阶辅助驾驶都只是辅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但较高完成度的城区高阶辅助驾驶,是能够有效改善消费者的日常驾驶体验,同时带动更多消费者转变观念。

所以继高速辅助驾驶之后,城区辅助驾驶又将是各家拼杀的重点。率先行动的企业能收集更多数据训练算法,逐步加强既有高阶辅助驾驶的泛化能力。而落后的车企想要追赶,则有可能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恶性循环。没有自身的优势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脚步的车企自然将是淘汰的结局。

前面分析了2023年的格局,那么再之后呢,必然是出现大规模的整合,仅留下几个世界级品牌。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不仅是重资产行业,更是规模效应极其显著的行业。随着时间流逝,各个工业国的汽车产业不可避免的走向兼并整合,这是无法逆转的经济规律。

传统汽车强国日、德、美等国在长期发展与互相兼并之中,最终各自形成了极少数(三四个)汽车巨头。相比之下,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时日尚短,严重缺乏整合。

虽然近些年新车销售低速增长甚至下降,汽车行业大盘增长的红利也随之结束。但自主品牌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功抓住了SUV崛起的风口,再次分到一大块蛋糕。后来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浪潮,同样让自主品牌获利良多。一次又一次蓝海期红利,客观上使得国内汽车产业兼并整合的过程被不断推迟。

但再庞大的市场红利,也总有吃完的一天。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肯定会继续增长,但不太可能维持过去两年的超高增速。

现存的造车新势力,固然已经是几十上百家新造车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数量仍然不少。再加上,各大传统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也都有不错表现,市场上现存的汽车品牌还是太多。

所以哪怕从最简单的规模效应出发,注定会有一大批企业仍面临淘汰危机。也许就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就能明显看出这样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尽管发展较晚,但发展势头和趋势不止,2023年将会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能不能在今年做出成绩或许就决定了两三年后自身品牌还能不能存在于这个汽车市场。

对于消费者来说,市面上新能源汽车的选择虽然多,好产品也不少,但也架不住买到一辆三五年后就绝迹的“新车”。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加速洗牌、优胜劣汰,对消费者来自然是好事,留下来的,只会更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智电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三、洗牌愈发加速,价格战将继续,2024年中国车市10个预判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均突破3000万辆,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比去年增长了5.9%。

两年前,你能想到这样的结果吗?

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因为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还不足40%,如果算上存量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差距将会更大。

所以,新能源汽车厂商还要继续努力。

那么2024年的汽车行业会怎样?如下是我们的10个预测。

1、比亚迪继续高歌猛进,市场份额提升阻力不小

要了解比亚迪的强势,只需要记住2组数据。

第一,它2023年累计销量已经突破3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62.3%。

第二,它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上的份额突破了35%。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亚迪手握刀片电池、e平台3.0、超级混动DM-iDM-p、易四方平台、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核心装备,以及王朝、海洋两大系列车型,同时还有腾势、方程豹、仰望等子品牌,除非发生不可逆转的重大变故,否则2024年继续坐稳全球第一当无疑问。

更何况,比亚迪目前在售车型中,部分车型和平台已经老化,2024年很有可能进行更新换代,让销量再上一层楼。

但需要注意的是,竞争对手的实力也在不断提升,甚至在部分技术体验上有赶超之势,它们有能力阻止比亚迪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概率会突破1000万辆,但比亚迪的市场份额,有可能会被压制在40%以下。

2、特斯拉低端车型和4680电池或将上车

根据统计,特斯拉2023年国内销量约181万辆,刚好完成180万辆的销售目标,全球范围内来看,特斯拉与比亚迪的销量差距在100万辆以上。

要想快速提振销量,特斯拉现在有3件可以做的事情:推出低端车型、4680电池大规模上车、FSD系统快速落地。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FSD系统带来的冲击,可能没有另外两件事情大。

首先,FSD系统没有明确的入华时间表,而且它在美国也存在一定的质疑;其次,FSD系统即便入华,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大规模普及;第三,国内智能驾驶水平并不低,主流厂商疯狂内卷,3年前FSD入华,与现在入华,效果是不一样的。

相比之下,低端车型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用户群体,积攒人气,提升关注度,进而获取销量。

而4680电池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让特斯拉在产品开发、定价时更加从容。

但特斯拉要进行这两个操作,也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特斯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高端形象,推出低端走量车型,会不会影响特斯拉的品牌形象,这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其次,4680电池进度不及预期,主要是受制于松下,那么2024年松下是否就能解决问题呢?

中国的进口车市场规模比较小,因此国内市场主要是自主与合资厂商对决。

2023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达到56%,比去年同期提升4.7个百分点。此消彼长,合资品牌的影响力在逐渐下滑。

合资厂商现在的困境,是两方面的。

在燃油车领域,它们的很多市场被吉利、长安、长城等中国品牌夺走。

在新能源领域,它们现在几乎没有发言权。除了大众汽车之外,还没有哪个合资品牌能成功打进主流新能源市场。

如果仅仅是输在销量上,合资厂商或许没那么慌,但现在是行业变革期,新能源厂商不断蚕食燃油车的地盘,而合资厂商暂时还没有找到应对的办法。2023年12月份,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为7.4%,正处于“燃油车份额被偷袭,新能源份额又抓不住”的境地。

2024年上半年,丰田、本田等厂商如果还是不能在新能源市场有所改变,那么下半年它们的市场份额将会加速萎缩。

从客观角度来说,将汽车行业内的降价简单地称为“价格战”是不太合适的。

燃油车逐渐被淘汰,传统汽车厂商被迫以价换量清库存,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前期规模较小,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定价也比较高。但在销量规模扩大、供应链快速完善、技术研发进入收获期之后,成本被快速压缩,终端零售价下降,这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出意外的话,2024年这些情况还会延续下去。

燃油车已经不太可能再“翻身”,降价求生存将会成为常态,不过今年很多降价的车型都是卖不动的,明年人们熟悉的很多经典燃油车,价格体系也有可能崩盘。

新能源汽车持续向好,成本会进一步下滑,不少车型在上市后就会给出比较亲民的价格。行业变革期,汽车价格难免会受到影响。

过去几年时间里,造车新势力是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一支强大力量,它们促进了国内新能源车型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主导了行业的流行趋势。

但现在的市场形势与几年前不同,除了比亚迪、特斯拉两大巨头之外,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后来居上,转型渐入佳境;来自国家队的岚图、智己等逐渐找到感觉,华为又带来了一大堆装备精良的华为系车型,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而主流造车新势力中,只有理想汽车月销量稳定在4万辆以上并且实现了盈利,其它新势力月销量多在2万辆以下徘徊,且常年巨额亏损。

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一直延续,2024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有那么几家销量萎靡不振的新势力可能会被淘汰。

2023年中国品牌份额不断提升,看上去势头很猛,但并非所有的中国品牌都是春风得意。

譬如前几年人们很熟悉的中国品牌,例如荣威、传祺、名爵等等,销量其实也在下滑。

行业变革期,受伤的并非只有合资品牌,还有规模较小而且没有搭上新能源快车的中国品牌。

其实就算是在新能源领域,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比亚迪自不必说,吉利冲入6万辆俱乐部,埃安、长安稳定在月销4万的水平上,长城新能源月销量不足3万,而且缺乏长安深蓝、吉利银河、极氪、领克这种能打的新能源子品牌,此外奇瑞的新能源销量也始终在3万辆以下徘徊。

2024年,中国品牌也会开始淘汰赛。但中国品牌的优势在于,它们大多数都能拿出一整套新能源解决方案,这比手足无措的传统合资品牌要强不少。

2023年下半年以来,带给其它新能源品牌“小小震撼”的,不是特斯拉,而是不造车的华为。

华为的汽车业务已经独立运营,以手中掌握的鸿蒙智能座舱、DriveONE动力平台、ADS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装备为基础,筑巢引凤,不断招揽各路合作伙伴。

打,技术上暂时打不过;加入,又不舍得自己的东西,这是很多新能源厂商面对华为时的纠结心理。2024年,华为系车型将进一步扩军,这种纠结还会延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不过这对华为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华为宣称不造车已经大半年了,与之达成深度合作的有北汽、奇瑞、瑞风、赛力斯、长安等,但赛力斯属于“躺平”,北汽、奇瑞自己新能源表现不佳,因此拿一部分车型出来合作,瑞风则属于“打野”型的,与华为合作的是中大型MPV这种小众车型,只有长安达到了华为想要的那种合作。

剩下的吉利、上汽、一汽、广汽、东风、长城、比亚迪还处在观望中。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国产主流厂商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确比较强,各家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且都砸下了巨额资金,很难舍掉自己原来的东西去跟华为合作。</p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二师兄玩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二师兄玩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新能源洗牌2024和被低估的新能源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声明: 本文由畅章网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